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电子合同凭借高效便捷的特性,成为商业合作的主流选择。然而,调查显示,超 60% 的企业因对电子合同存在认知偏差,陷入法律纠纷或信息安全危机。本文聚焦三大高频误区,助你规避风险,守护签约安全。
误区一:微信聊天约定≠生效合同
不少企业主认为,微信里的文字确认就是有效合同。但《电子签名法》明确规定,具备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需满足 “防篡改、可追溯、强认证” 三大核心标准。某贸易公司曾因仅凭微信聊天记录主张债权败诉,原因在于聊天记录无法证实对方真实身份,且内容存在被篡改风险。若以线上沟通达成意向,务必通过具备司法存证功能的平台,将聊天记录与合同文本、签署人实名认证信息进行区块链固化,形成完整证据闭环。
误区二:扫描签名≠合规电子签名
将手写签名扫描后插入文档,看似实现 “电子化”,实则暗藏隐患。此类签名方式无法满足《电子签名法》对签名 “不可冒用”“签署行为可验证” 的要求。某制造企业因使用扫描签名签约,导致合同被他人冒用,最终承担违约责任。真正的电子签名需由工信部认证的 CA 机构颁发数字证书,并结合人脸识别、动态密码等多因素验证,确保签名与签署人行为一一对应。
误区三:免费平台≠安全可靠
面对 “0元签约”“3秒出合同” 的宣传,不少企业盲目选择低价平台,却忽视了潜在风险。无《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的平台不仅可能违规存储用户数据,还存在合同内容被篡改、密钥泄露等问题。选择平台时,应重点核查其是否具备国家授时中心认证的时间戳服务、工信部备案的 CA 合作资质,以及符合等保三级标准的数据加密技术。
作为全证据链电子签名领先者,签盾致力于为企业、政府及个人用户提供安全合规、高效便捷的数智化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已服务了超过100000的用户,覆盖30多个行业、超过100个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