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质合同签署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双方身份认证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保障,尤其是涉及到异地签署场景,通过线上沟通,快递邮寄的方式签署合同,出现假冒身份或伪造印章的风险极大。此外,纸质合同在签署及存储过程中,也极易出现内容篡改,丢失,损坏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必在行。作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电子合同”“电子签名”成为了线上签约的新方式,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伴随在线办公、远程协同的开展,市场需求急剧增加。根据艾媒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子签名产业市场规模为152.8亿元,较往年上涨41.2%,预计2024年将达到404.2亿元。
这几年,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加快了电子合同的应用普及,其中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合同领域主要用于数据存证,其防篡改等优势,保障了电子合同数据存证安全。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协议,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电子数据的生成、收集、传输、存储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电子数据进行安全防护、防止篡改、并进行数据操作的留痕。
电子合同签约,身份认证是前提,数字身份是基于PKI/CA体系,依托国家权威数据源授权,为组织机构或个人提供可信、可靠、灵活的身份认证,确保了签约主体的身份以及签约行为是真实有效的,签约主体的身份一旦认定,即具备了可追溯,不可抵赖,规避了身份造假,冒签代签等风险。
电子合同存储,区块链、时间戳等技术是安全保障,通过区块链技术,使得区块链节点上产生的每一笔电子合同交易都会将包含“签署时间、签署主体、文件哈希值等”构成的数字指纹信息,广播到区块链所有成员节点上,由所有权威节点共同进行存证以及担保。一经存储,不可被篡改,且数据在所有节点复制,不会丢失,从而满足电子证据司法存证的需求。
一旦发生电子合同纠纷时,数字身份认证确保了双方的身份信息可查,不可抵赖。数据信息可以从区块链取证,以各运维的节点的数据为依据出具相应的电子证据报告、司法鉴定意见书和公证函,提高电子数据采信度以及取证效率,降低成本。
签盾作为全证据链电子合同服务商,通过签盾电子合同签约平台提供数字身份、电子签名、区块链、时间戳等服务,并全方面对接公安部、工商局、CA、法院、仲裁委、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律所等机构,保障了平台签署的电子合同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