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通过电子方式签署合同已成为常态,从采购订单、服务协议到商业合作,电子合同正在取代传统纸质合同,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
高效、便捷、成本低,是电子合同的最大优势,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和从业者心存疑问:“电子签名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电子合同打官司时法院认吗?”、“如果对方抵赖,该如何举证?”
关于这些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电子签名的认定标准以及风险应对策略进行深入解析,帮助企业更有信心地使用电子合同工具,同时做好合规与风险防控。
电子签名怎样才“靠谱”?
电子签名并不是微信截图、手写签名照片这类“图像化”操作。只有满足《电子签名法》第14条规定的“可靠电子签名”,才可被法院视为具有等同于手写签名或盖章的法律效力。
所谓“可靠电子签名”,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签名数据用于签名时为签署人专有;
2、签署时签名数据仅由签署人控制;
3、签名后任何改动可被发现;
4、签署内容与签名绑定,防止篡改。
目前较为主流的电子签名平台(如签盾、上上签、法大大等)均使用加密技术和CA数字证书来保障签名的可靠性与唯一性,具备较强的司法认可度。
合同存储与证据保全:如何让“电子”成为“铁证”?
即便电子签名具有效力,若无法完整还原签署过程,缺乏有效留存或被质疑篡改,合同也可能面临败诉风险。因此,“签得好”还不够,更要“存得住”、“拿得出”、“证得了”。
以下是企业在电子合同实践中应重点关注的风险应对措施:
1、完整存证过程:使用具备“全过程存证”功能的平台,自动记录签署全过程,包括IP地址、时间戳、签署路径、页面操作行为等,形成完整审计链条。
2、多重备份:企业应将合同副本保存在多个独立的服务器或云端,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服务器故障。
3、第三方存证与区块链技术:将签署记录同步上链或通过第三方公证机构进行电子数据存证,可有效提升证据的可信度与法院的采信程度。
4、合同内容设计合规:在合同模板设置阶段,就应规避空白条款、模糊用语,确保双方责任义务清晰明确,减少争议发生的空间。
作为全证据链电子签名领先者,签盾致力于为企业、政府及个人用户提供安全合规、高效便捷的数智化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已服务了超过100000的用户,覆盖30多个行业、超过100个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