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合同作为一种新兴的合同签署形式,凭借其便捷高效的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青睐。
与传统纸质合同签约相比,电子合同签约最为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就是在他的使用成本上。使用电子合同签约,一次签约所付出的成本控制在个位数,而纸质合同签约的文件打印、邮寄等费用全部加起来,轻松突破20元以上。对比下来,使用电子合同签约可以为使用的人节省大量成本。
然而,电子合同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难免引发一些纠纷。那么,当电子合同出现纠纷时,司法机构是如何认定其签署的真实性的呢?
首先,审查电子合同签署平台是关键一步。根据商务部发布的《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电子合同的签署必须通过专门的电子合同订立系统进行。目前,大多数电子合同都是通过APP、小程序等渠道签订的。因此,司法机构会首先核查提供电子合同签署服务的平台及其背后的服务商是否具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或CA认证等技术保障资质,以此确保平台的可靠性。
其次,审查电子合同的签署过程同样重要。与纸质合同不同,电子合同的签署完全在线上完成,无需双方见面。为了确保签署过程的安全性,司法机构会关注签署主体是否经过了实名认证,即双方是否上传了真实的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进行审核,并获取了可靠的电子签名。只有在确认双方真实身份并获取电子签名后,双方才能对电子合同数据文本进行确认签字盖章,从而保障合同内容的有效性。
最后,通过验签确认电子合同的真实性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司法机构会审查电子合同在生成、存储、传输过程中是否保持了完整性和客观性。电子合同通常需要同步到第三方存证机构进行存储,同时服务商还会采用区块链、时间戳等技术手段对电子合同数据进行加密上链存储,确保数据不被篡改或丢失。此外,电子合同数据还可以通过在线公证、司法鉴定等形式来进一步确认其真实有效性。
作为全证据链电子签名领先者,签盾致力于为企业、政府及个人用户提供安全合规、高效便捷的数智化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已服务了超过100000的用户,覆盖30多个行业、超过100个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