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合同签署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过去,大家在缔结合作的时候,几乎只能选择纸质合同签约,在签署的时候打印、签字、审批、盖章,一系列操作下来非常的麻烦,如果签署双方相隔比较遥远,除了亲自赶过去,就只能邮寄合同了,严重拉低了签署的效率。
电子合同签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况,全流程线上进行签约,最快几分钟就能完成,效果非常的好。在进行电子合同签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各种概念,例如“电子合同”、“电子版合同”等等,电子合同与电子版合同虽名称相似,法律效力却存在本质差异,企业若混淆概念可能面临重大法律风险。
接下里,就给大家关于这些名称相近的概念做一个解释,以让大家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核心差异解析
电子合同是通过电子签名技术构建的完整法律协议,其本质特征在于:
1、技术架构:采用数字证书、时间戳等技术确保身份真实性
2、签署流程:通过人脸识别、U盾等强认证方式确认签署意愿
3、存证体系:区块链存证形成完整证据链,满足司法举证要求
而电子版合同通常是纸质合同的数字化扫描件,存在两大核心风险:
(1)身份存疑:无法验证签署人真实身份
(2)易篡改性:扫描件可被PS修改且难以追溯
法律效力判定标准
根据《民法典》第502条,合同生效需满足三个要件:
1、当事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电子合同通过可靠电子签名(如CA认证)可实现:
(1)签署主体身份锁定
(2)签署行为不可抵赖
(3)合同内容防篡改
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符合《电子签名法》要求的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电子版合同因缺乏技术保障机制,在纠纷中往往被认定为效力待定。
作为全证据链电子签名领先者,签盾致力于为企业、政府及个人用户提供安全合规、高效便捷的数智化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已服务了超过100000的用户,覆盖30多个行业、超过100个细分领域。
随着《电子签名法》配套细则的完善,电子合同正在成为企业合规经营的基础设施。正确区分合同形式,选择符合法律要求的技术方案,已成为企业风控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