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份合同,企业竟然血亏5000多万,这听起来感觉有点天方夜谭,可还是要说,往往这么离谱的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某建设集团,在一份价值数亿的合同上,竟被对方动了手脚,结果公司的法务团队也没发现问题,等到1.5亿的保证金支付完了之后工程还没开工才知道上当了,可这时已经太晚,损失已经发生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一家有着专业法务团队、且合同金额如此巨大的合作项目,公司还会掉入合同的“陷阱”呢?接下来给大家讲讲这个事。
事情经过
2023年8月,某建设集团与自称“XX生态治理工程局"的单位签订价值5亿元的河道整治合同。签约仪式上,对方展示了带有国徽图案的《水利部专项批复》、盖有七部门联合印章的《生态红线调整决定书》,以及装有防伪芯片的“特种工程资质证书”。
这么一顿下来,有模有样的全是硬核资质材料,一上来就有点唬住了该建设集团。然后,该建设集团法务团队用紫外灯核验文件后,没有发现问题,就在28页的纸质合同上盖章签约,并支付1.5亿元工程保证金。
款项支付之后,三个月工程迟迟未开工,该建设集团坐不住了,就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惊人真相:
1、所谓“XX生态治理工程局”系虚构单位,注册地址实为废弃仓库;
2、防伪芯片系从作废证件上剥离后重新封装,根本就是伪造的;
3、合同中夹带的三份“补充协议”明确“保证金不予退还”,但是该建设集团签署的正本合同上根本没有这个条款。
这一调查,该建设集团知道坏了,这哪是项目合作,这分明是冲着他们的钱来的,于是赶忙报了案。
法院审理
在接到报案后,法院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审理。结果通过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勘验,诈骗团伙的造假手段令人瞠目,非常的专业:
1、分层印刷技术:将真实文件扫描后,用纳米喷墨分层印刷国徽图案,肉眼与真品完全一致,别说肉眼识别,就是专门的机构鉴定都得费一番功夫。
2、动态防伪破解:仿制的水利部公章在紫外线下会显示与真章相同的荧光纤维,但显微观察发现荧光粒子排列规律异常
3、物理调包术:利用合同装订环节,将已公证的合同封面与伪造内页重新装订,骑缝章位置精准复刻原始装订孔
这一系列丝滑的“连招”下来,一般的公司根本招架不住。更离谱的是,诈骗分子租用真实水利勘测船,雇佣群众演员扮演施工队,在江边搭建临时指挥部达三个月之久,给自己争取到了足够多的时间来“消化”这1.5亿元保证金。
法院判决
在经过审理之后,司法机关对涉案人员进行了连环追责,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
1、刑事责任:主犯王某因“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2、民事赔偿:建设集团因“未通过官方系统核验文件真伪”,承担35%损失,即5250万元;
3、行政问责:6名银行工作人员因“未识别伪造的财政担保函”被终身禁业
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虽然涉案的犯罪集团都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但是对于该建设集团来说,不光项目没有做下来不说,还因为这个事损失5250万元,并且加上因为这件事耽误的人力、物力等成本,真的是损失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纸质合同签约中,确实有太多空子可以让人钻了,特别是对方如此精心设计之下,真的很难不“踩坑”。要想规避由这类问题引发的合同签约风险,采用电子合同签约,在合同签约上,能提供不少的保障。主要是使用电子合同签约,可以在以下这些方面提供安全防护:
1、实名认证
电子合同签署平台会接入公安、工商等权威机构,对签约主体的身份进行数据比对,确保签约主体的真实存在。此外,CA证书认证机构会为通过身份验证的签约主体颁发数字证书,这个数字证书包含了签约主体的公钥、签发机构等信息,并经过加密处理,无法被轻易篡改
2、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为电子合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存储基础。每一份合同都会被记录在一个区块中,并与其他区块形成链条。一旦某个区块中的数据被修改,整个链条就会断裂,从而立即暴露出篡改行为
3、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由权威的认证机构颁发,包含用户的公钥和身份信息,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数字证书的加密处理使得电子签名不可抵赖,一旦某人使用其私钥对合同进行签名,这个签名就与其数字证书绑定在一起,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这是其亲自签署的合同
此外,还有哈希算法、时间戳服务、多因素认证、防篡改技术等等,都能保障电子合同签约的安全。比起传统的纸质合同签约,电子合同签约在多方面提供安全保障,让签约更加的安全,规避各类因为人为操作引发的风险。
不过,无论采用哪种签约方式,在签约合同的时候,都应当小心谨慎对待,以保证签约安全无误。并且,在当前数字化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一定要加深对各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在合同签约领域,电子合同签约一定是你需要提前了解清楚的,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帮上你的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