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为了规避社保成本,竟要求员工签“阴阳合同”,员工为了拿下这份工作,竟然也答应了这个无理且非法的要求……
这是发生在2023年的真实案例,某餐饮企业在招聘时,为了规避劳动监察,竟要求员工在入职后签下两份合同。正常发放工资福利待遇,按照没有缴纳社保的合同协议执行;有注明缴纳社保的合同,则只是为了应付审查,却不执行。
这都2023年了,还有企业敢做这种事,严重侵害打工人的权益。好在,最后这家餐饮公司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也算是大快人心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给大家好好讲讲。
事情回顾
2021年3月,某餐饮公司为规避社保成本,与应聘服务员的小李签署两份合同:
第一份《非全日制合同》:约定日薪80元、无社保,用于实际履行;
第二份《全日制合同》:月薪3500元并缴纳社保,仅用于应付劳动监察。
2023年1月,餐饮公司业务调整,为了节省开支,便准备裁员一批员工,而小李就在其中。并且,由于之前小李跟餐饮公司约定的是按照日薪80元履行合同,这次被裁员也自然就没有任何补偿。
得知自己要被裁员且没有任何补偿后,小李越想越气,便以“未足额支付工资”为由申请仲裁,并出示考勤表、工资条等证据,证明其每日工作超10小时、按月领固定薪资,符合全日制用工特征。要求该餐饮公司赔偿自2021年以来的劳动损失。
仲裁焦点
1、公司主张以《非全日制合同》为准,称李某“自愿放弃社保”;
2、李某举证实际工作模式与全日制合同完全一致,指控企业恶意规避责任。
裁决结果
经过审理,仲裁委依据《劳动合同法》第26条(欺诈无效条款)、第82条(二倍工资罚则),认定企业存在“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
1、判决补缴李某在职期间社保;
2、支付未签订有效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3.6万元;
3、承担违法解除赔偿金1.2万元。
最后,小李在法律的保护下,拿到了近50000元的补偿。不过,在小李这个事情身上,帮助他顺利拿下补偿的一大原因是,他提供了详细的考勤、工资条等证据,而所签订的合同却反而制约了他的权益伸张。
如今,我们经常要签订各种各样的合同,找工作也一样,有时候由于纸质合同不方便保管,在劳动权益受到损害之时,由于无法提供足够完整的证明资料,我们切身的权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我们一定要留存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比如在签约时,也可以采用电子劳动合同签约,将所有的权益一条条写在合同上,这样自身的权益也能够得到保障。
电子劳动合同的优势
1、签约数据存证
电子签约平台采用区块链+时间戳技术,每个签约动作生成唯一数字指纹。若企业试图制作"合同A给员工、合同B备查"的两套文本,系统会自动记录版本迭代痕迹,司法鉴定时可快速锁定篡改证据。
2、证据链闭环
从入职签约、考勤打卡到工资发放,如果公司采用了电子签约系统,那么在电子系统中将会全程留痕,而这些资料就是成为你争取权益的有利证明。
3、电子合同效力有保证
2022年人社部办公厅已明确电子劳动合同效力,2024年最高法新规将区块链存证证据采信率提升至97.2%。这说明你现在采用电子劳动合同签约,与过去的纸质合同签约一样,都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不用有丝毫的担心。而且采用电子劳动合同签约,在存储管理方面也更加的便捷,不用担心遗失的问题。
随着电子合同签约的深入使用,各种场景势必会越来越频繁的使用电子合同签约,自然电子劳动合同也不例外。通过电子劳动合同签约,不仅可以有效保障我们打工人的权益,用人单位也能相应的节省签约成本,特别是遇到异地签署等。
还没使用过电子合同签约,又或者说不了解电子劳动合同,建议早点行动准备起来,万一哪天遇到跟小李一样的情况,你的权益能够被保护,可能不止一个50000,是很多个50000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