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中,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的差异日益凸显,尤其在签署与保存环节。那么,如何确保电子合同数据的真实性?当争议发生时,法院又是如何裁定的呢?
本文将为您深入剖析电子合同数据的真实性验证机制,让您对电子合同有更全面的认知,在电子合同签约当中游刃有余。
一、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界定
根据2019年最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电子数据,包括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记录、交易记录、通信记录及登录日志等,均可作为法庭上的有效证据。这一规定为电子合同的真实性验证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电子数据存储介质的灵活性
新版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明确指出,当事人在提交电子数据作为证据时,应提供原始数据。若原始数据难以获取,由电子数据制作者制作的与原件一致的副本,或直接从电子数据中打印出的、可清晰识别的纸质输出,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法院在收集或保全电子数据时,会优先考虑原始载体,但在实际操作确有困难时,也会接受复制件。
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并未对电子数据的存储形式或格式做出具体限制,只要数据能够清晰显示并识别,即可视为有效。然而,电子数据的保存、传输及提取过程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确保其“真实性”。
三、电子数据真实性的多维度审核
《电子签名法》明确规定,满足以下条件的电子数据,可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原件:首先,数据能够有效表现所载内容,且可随时调取查看;其次,数据自最终形成起,内容保持完整且未被篡改。
新版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进一步指出,法院在判断电子数据真实性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环境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电子数据在生成、存储、传输过程中是否具备有效的防错与核查机制。
此外,若电子数据存在特定情况,如当事人提交的对自己不利的电子数据,或由中立第三方平台提供或确认的电子数据,法院在缺乏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确认其真实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的规定》还强调,当当事人对电子数据真实性提出异议时,互联网法院会结合质证情况,重点审查电子数据的生成、收集、存储、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数据内容的清晰性、客观性与准确性。
若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或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进行了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互联网法院将予以认可。
在众多电子合同服务中,签盾电子合同凭借其卓越的服务脱颖而出。它不仅提供电子合同服务,还涵盖了实名认证、在线签署、智能履约、印章管理、身份认证及证据固化存证等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签盾对合同签署的全过程进行存证记录,有效保障了合同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已服务了超过100000的用户,覆盖30多个行业、超过100个细分领域。
如今,想要实现电子合同签约,选择一个靠谱的平台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保证你的签署安全,还能降低你的使用成本,比如可以选择签盾电子合同,让您在数字化时代中,轻松签署、高效管理,更安心地保障合同的真实性与法律效力。